秦楚网讯(十堰晚报)文/记者 叶楚榕 图/记者 刘成臣 报道:从医六十余载,他以三指脉诊叩开疑难病症的破解之门;他精研中医内科、妇科、儿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,30余篇学术论文登上国家级期刊;耄耋之年坚持每周坐诊,书写“大医精诚”医者本色。
医路初心,从学徒到名医的坚守
6月28日下午,十堰武当中西医结合医院二楼,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正凝神号脉,指尖轻按间,患者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。诊室外,坐满等候的患者,其中不乏从河南淅川、陕西白河等地赶来的跨省患者。这位被患者唤作“定心石”的老中医,正是87岁的杨澄宇。
杨澄宇出生于郧阳区梅铺镇普通农家。18岁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原因辍学,随后在原郧县人民医院开始了医学启蒙。这个肯吃苦的农家少年白天抓药煎汤,夜晚抱着医书苦读。
杨澄宇至今还感恩当时的两位启蒙老师李杰三、孟少山,“没有两位前辈恩师,就没有今天的我。”
学成后,杨澄宇回到家乡梅铺镇行医。有一年秋天的清晨,天刚破晓,杨澄宇打开房门,见一中年男子蜷坐在门槛上,手托脱臼的下颌。杨澄宇凭记忆将医书解剖图化作手上巧劲,只听“咔嗒”轻响,汉子咧嘴笑了。原来,该男子打哈欠时下巴脱臼,担心晚上打扰杨澄宇休息,便坐在他门口等了一夜。
“在农村行医得做‘多面手’,全科医生才够用。学中医,首先要扎下传统文化的根。”杨澄宇说。
1979年,郧阳地区中医医院(现十堰市中医医院)成立,组织考试招募医生,杨澄宇以郧阳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医院。随后,他被医院派到武汉进修两年,从此在岐黄之路上深耕不辍。
悬壶济世,巧解疑难见真章
从医多年,杨澄宇见过太多“棘手”的病例——糖尿病足溃烂至截肢边缘的患者、被子宫肌瘤折磨到崩溃的主妇、放化疗后身体垮掉的肿瘤病人。他总说:“中医治疑难病,靠的是吃透病机。
2005年,竹山48岁的孙女士因糖尿病引发并发症视网膜病变,几乎失明,四处求医疗效甚微,经人介绍,她抱着最后希望找到杨澄宇。服用中药半个月后,孙女士惊喜地发现:“能看清远处的标语了!”
2021年,47岁的河南汉子胡先生经人介绍找到杨澄宇,其肺部有一个直径约7厘米的肿瘤,由于位置特殊,难以手术切除。放化疗,身体受不了,慕名向他求助。胡先生按照杨澄宇的方法调理一年,肿瘤缩小了很多。如今几年过去了,他每年都会定期找杨澄宇检查调理身体。
2023年,城区46岁的周女士拿着检查单愁眉不展,子宫肌瘤让她月经淋漓不止,还频频出现尿频、尿急的症状。周女士找到杨澄宇,先后调理半年,复查肌瘤缩小了一半。
“杨老,您一定要帮我把孩子保住。”2016年,市民张女士挺着孕肚找到杨澄宇。原来张女士第一次试管婴儿失败后,前往北京做第二次,终于如愿受孕,但并不稳定,医生建议她保胎。经过杨澄宇的调理,张女士顺利诞下一对双胞胎男婴。
学无止境,八旬医者的求知之路
2024年春,57岁的刘女士戴着口罩走进诊室,黑褐色的面颊与泛红的眼白让她不敢抬头:“杨老,我为了调理身体自己服用了一些药物,现在脸像抹了锅底灰,医院说肝损伤严重……”经杨澄宇调理两周后,刘女士面色明显好转,调理半年后,脸色恢复如初。
当医生,注定是一条漫长的学习之路!87岁高龄的杨澄宇依旧保持每天看书学习的习惯。“我爸特别爱看书,至今每个月购买医书要花费几十到几百元。”女儿杨延风介绍,父亲年轻时,每天晚上都学习到深夜,不仅学中医,还学西医,至今家里的笔记本上还画有清晰工整的解剖图。
杨澄宇表示,中华传统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,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,一定要继承发展下去。他将继续坚守在中医临床一线,坚持每周坐诊,不断钻研医术,学习新知,用一纸方药为更多患者驱散病痛阴霾。他坚信,只要心怀对患者的大爱,手握岐黄之术的精髓,就能为更多人带来健康的希望与生命的曙光。
专家简介:杨澄宇,主任医师。专攻中医内科,擅长治疗妇科、儿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,特别对糖尿病及并发症、风湿病、胃病、肝炎、结肠炎、咳喘、失眠、头痛、妇科炎症、乳腺炎以及小儿反复感冒、咳喘、厌食、腹泻及肿瘤等疾病的中医诊断治疗,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。
坐诊时间:
周一、周三、周五上午
周二、周四、周六下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