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陶敏
2018年深秋,我在江苏路邮局柜台前,小心翼翼地递出那张印着“十堰晚报稿费”字样的汇款单。工作人员接过单子,钢印在纸面上留下清晰的凹痕,发出“咔嗒”一声脆响。85元,这是我领到的第一笔稿酬,也是我与《十堰晚报》结缘的凭证。
那时的邮局还保留着老式格局。柜台上的玻璃因为常年擦拭,已经磨出了细密的划痕。工作人员接过我的身份证和汇款单,仔细核对后,我用沾着红色印泥的拇指在存根上按下指纹。
变化始于2019年。邮局窗口贴出了“手机银行兑付”的告示,我下载了邮政储蓄 App,第一次尝试扫码兑付。那天的阳光很好,我坐在大厅长椅上,笨拙地扫码、拍照、上传,反复三次才成功。当“兑付成功”的提示跳出时,我竟有些怅然若失。
回家路上,经过三堰菜市场,看见卖报老人面前的晚报头版印着“创刊25周年”,忽然意识到,那些在邮局排队兑稿费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复返了。
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过后,一切都在加速。某天晚报文学作品版文友群里,编辑老师发出消息:“以后稿费将通过微信支付发放。”我盯着手机屏幕,想起第一次去邮局时的忐忑。翻开抽屉,最早的那张汇款单已经泛黄卷边,红色指纹晕染开来。
如今,我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已是常态,但每当微信弹出晚报工作人员“点击确认收款”的提示时,我仍会心头一暖,那个装着汇款单的盒子,我一直没舍得扔。
七年时间,十堰晚报的稿费支付方式从邮局汇款到微信转账,完成了从“面对面”到“指尖对指尖”的转变。这看似微小的变化背后,是一份地方报纸拥抱数字化的决心。
三十年,足够让一份报纸从铅与火走向光与电。但当我在深夜打开晚报客户端,读到那些描写车城街巷的文字时,依然能感受到最初的那份悸动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十堰晚报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证明:变的是传播的载体,不变的是文字的初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