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生正在进行过敏原检测。
秦楚网-十堰头条讯 文、图/记者 叶楚榕 特约记者 王慧
作为人体最大器官的皮肤,容易在各种因素刺激下“拉响过敏警报”,夏季正是皮肤过敏的高发期。
在7月8日“世界过敏性疾病日”来临之际,记者采访了市太和医院皮肤病中心主任景海霞,为大家科普夏季皮肤过敏的科学防治知识。
急性荨麻疹 美食背后的“危机”
上周末,28岁的李先生和朋友聚餐时喝了不少啤酒,还吃了一盘小龙虾。回家后,他感觉身上微微有点痒,但没太在意,想着睡一觉就好了。
半夜,李先生浑身瘙痒难耐,打开灯一看,皮肤不光红,还起了很多疙瘩,像被蚊子叮咬后的大包。更糟糕的是,他逐渐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,感觉胸口像压了一块大石头,喘不过气来。李先生赶紧前往市太和医院就医。经过检查,李先生患上了急性荨麻疹。
景海霞解释,小龙虾是常见的过敏原,啤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过敏反应的发生。急性荨麻疹发病迅速,除了皮肤出现风团、瘙痒外,严重时还会影响呼吸道、消化道和免疫系统,出现呼吸困难、腹痛腹泻等症状,甚至危及生命。
景海霞提醒市民,一旦出现急性荨麻疹,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致敏食物,尽快就医。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。预防急性荨麻疹,关键在于了解自己的过敏史,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,同时在尝试新的食物时,要适量进食,观察身体反应。
日光性皮炎 阳光下的“隐形杀手”
每到夏天,33岁的林女士皮肤暴露部位,如头面部、颈部、四肢,就会起小丘疹、发红,挠过之后一片红疙瘩。晚上洗澡时,只要水稍热一点,皮肤就痒得受不了,这种情况持续多年,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。
去年夏天,林女士来到市太和医院皮肤病中心寻求帮助。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检查,景海霞诊断林女士患上了日光性皮炎。
景海霞介绍,如果皮肤长时间暴晒,暴露部位会出现丘疹、红斑、水疱、红肿、脱屑等,严重的话还会感到疼痛。如果出现急性日光性皮炎,切勿用力抓挠,否则会导致病情加重。最好的方法是,使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冷藏的生理盐水湿敷(每次15分钟左右),选择温和的保湿霜,帮助修复受损皮肤屏障,切勿涂抹清凉油或风油精等。对日光性皮炎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暴晒+物理遮挡+防晒霜。光敏感体质者,避免接触光敏性食物或药物。但要注意的是,如果皮肤上已经出现了皮疹,就不要再涂抹防晒霜了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激素类药膏或药水治疗,等治愈后再涂抹防晒霜。
螨虫过敏 看不见的“小麻烦”
25岁的王女士夏天喜欢窝在空调房里,盖着厚厚的绒毛毛毯。可最近,她的身上频繁出现瘙痒,还伴有一片片红色的皮疹,越挠越痒,挠破后还会结痂,这让她十分苦恼。起初,王女士以为是皮肤干燥引起的,用了很多保湿护肤品,却不见好转。无奈之下,她来到市太和医院皮肤病中心就诊。
景海霞仔细询问了王女士的生活习惯,并进行了相关检查,最终考虑她的症状由螨虫过敏引起。景海霞介绍,螨虫是一种体形微小的虫类,作为诱发皮肤问题的过敏原之一,夏季适宜的温度和较大的湿度十分有利于螨虫的生长繁殖。王女士喜欢用的绒毛毛毯,正是螨虫喜爱的“温床”。
为了摆脱螨虫过敏的困扰,景海霞给王女士提出建议:避免使用绒毛毛毯;尽量不使用地毯,或是选择绒毛较短的地毯;贴身的被褥最好用55℃以上的热水烫洗,然后在日光下暴晒,若无法暴晒,可在通风干燥处彻底晾干以减少螨虫滋生;此外,可以通过开窗通风,降低室内湿度,破坏螨虫生存环境。
按照这些方法,王女士坚持了一段时间,皮肤过敏的症状逐渐得到了缓解。
医生正在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样本预处理。
接触性皮炎 身边的“隐形过敏原”
上个月,40岁的张女士因为膝盖疼痛,在药店买了膏药贴使用。第一天,她感觉膝盖疼痛有所缓解,可到了第二天,贴膏药的部位开始发红、发痒,还出现了一些小水疱。张女士起初误以为是膏药起效的正常反应,没有在意,继续贴着膏药。没想到,症状越来越严重,水疱破裂后还出现了糜烂、渗出,疼痛难忍。
张女士赶紧来到市太和医院皮肤病中心求助,景海霞经过诊断,确定她患上了接触性皮炎。
景海霞介绍,生活中很多人接触某些物质(如金属、化学剂、植物、药物等)后,会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皮肤出现炎症性反应,轻者可出现红斑、水肿、丘疹、水疱等症状,重者皮损处可有糜烂、渗出甚至坏死,多伴有瘙痒,这就是接触性皮炎。
“刺激性接触性皮炎,物质刺激相关变应性接触性皮炎,首次接触不发病。”景海霞建议,一旦市民得了接触性皮炎,最重要的是先找病因,回忆近期内所接触物品。如果已经知道过敏原,那么要及时避免对该物的继续接触。
专家释疑
为何夏季皮肤过敏高发
景海霞分析,夏季皮肤过敏高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。首先,夏季阳光强烈,紫外线辐射增强,容易引发日光性皮炎等光感性皮肤病。
其次,夏季气温高、湿度大,有利于螨虫、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,增加了皮肤过敏的几率。
再者,海鲜、烧烤、冷饮等食物大量上市,这些食物中可能含有过敏原,容易引发过敏反应。
此外,夏季人们穿着单薄,皮肤暴露在外的机会增多,与外界过敏原接触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,比如花草、粉尘、动物毛发等。
如何预防皮肤过敏
景海霞表示,过敏性皮肤病通常发生在特应性体质人群,该类人群与性别、年龄无直接关系。通俗来讲,特应性就是过敏性,是与生俱来或后天表现出来的过敏体质,对外界某些吸入物、食物等都表现出超出正常的敏感状态。
预防过敏,要避免接触过敏原,可以到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,来判断是否对特定过敏原过敏。常见的过敏原包括尘螨、花粉、致敏食物等。
做好皮肤保护,日常生活中,避免接触容易对皮肤造成损害和刺激的事物,像刺激性的清洁剂、化学物质、染料等。同时,做好防晒、保湿、清洁工作。
养成良好生活习惯,避免食用致敏食物,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、鱼类等,适当增加维生素及蛋白质,少吃辛辣、高脂、刺激性食物;适当锻炼,增强体质,维持免疫系统平衡,降低过敏性皮肤病复发的风险。
预防蚊虫叮咬,被叮咬后,虫体会将毒素注射到人体皮下,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会释放许多炎症介质对抗外来物质,引发叮咬部位的过敏反应,因此,要做好防蚊虫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