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堰全力打造“一公里志愿服务圈”,把十堰建设成为志愿之城。
秦楚网讯(十堰晚报)文/记者 何利 图/记者 张建波
2020年11月10日,是载入十堰史册的一天,中央文明办公布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入选名单,十堰以地级市综合成绩第一名的成绩,一举摘得“全国文明城市”这一含金量十足的桂冠。与此同时,丹江口市、竹山县也同步创成县级全国文明城市,实现了十堰文明创建的历史性突破。
十堰文明劝导队成立。
高位谋划 构建创城“动力引擎”
文明城市创非一朝一夕之功,更非一人一地之事,它需要系统谋划与全民参与。历届十堰市委、市政府深刻认识到这一点,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,为创建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创新推出的“四级包联”工作机制,堪称十堰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一大创举。市领导率先垂范,带头包联重点区域和难点问题,区、街道、社区干部层层跟进,形成了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。
市领导率先垂范,定期深入社区,实地调研老旧小区改造、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,现场协调解决问题。街道干部与社区网格员逐户走访,收集居民意见建议,确保各项创建任务精准落地。这种上下联动、责任到人的机制,使得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从规划部署到具体实施,都能高效有序推进,真正实现了创建任务落实到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为确保创建工作科学有序开展,我市制订了详尽的创建规划,明确了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,同时建立起严格的督查考核机制。
督查组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,深入大街小巷、社区单位,对照创建标准逐一检查。对工作推进不力、问题整改不到位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;对影响创建工作大局的个人,严肃追究责任。这种刚性约束,有力地保障了创建工作的高效推进,确保各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。
礼让斑马线,在十堰蔚然成风。
环境整治 提升城市“颜值气质”
曾经的十堰街头,部分区域存在着环境卫生脏乱差、基础设施破旧不堪的现象。背街小巷里,垃圾随意堆放;老旧小区里,墙面斑驳,道路坑洼。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,十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,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整治攻坚战。
爱国卫生运动成为改善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抓手。“共同缔造、洁美家园”“大清扫、大清洗、大清理”等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。
“鲜花上街”“立体绿化”等绿化美化工程也如火如荼地推进。人民路、北京路等城市主干道两旁造型各异的鲜花景观、花草树木装点城市;建筑外墙上,绿色藤蔓植物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绿色风景线。
众多街头游园、“口袋公园”如雨后春笋般在十堰涌现,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。在茅箭区的小游园里,每天清晨和傍晚,都有许多市民在这里散步、健身、下棋,享受着绿色带来的惬意与美好。
城市更新行动聚焦民生痛点,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实施,让城市功能不断完善。天然气管网更新工程解决了老旧小区居民用气安全隐患;农贸市场改造让原本脏乱差的市场变得干净整洁、规范有序;打通“断头路”、畅通“微循环”工程,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。
“社区15分钟生活圈”的全面建成,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满足购物、就医、休闲等生活需求。老旧小区改造更是为老居民带来了“新生活”。在张湾区汉江路街道阳光社区,楼房外立面重新粉刷,新增健身设施、停车位和绿化景观,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显著提升。
经过持续整治,如今的十堰,城市面貌焕然一新。街道干净整洁,道路宽敞平坦,绿树成荫,鲜花盛开,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,城市功能更加完善。“颜值”与“气质”实现了双提升,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。
2017年7月,志愿者号召市民参与文明城市创建。
素质提升 厚植文明“精神土壤”
文明城市的核心是人,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根本所在。十堰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通过多种形式、多种渠道,让文明观念深入人心,厚植文明的“精神土壤”。
志愿服务是传播文明的重要载体。十堰大力倡导“有困难找志愿者,有时间做志愿者”的理念,全力打造“一公里志愿服务圈”。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志愿服务联合会,建起志愿服务云平台,实现了志愿服务信息“全市一张网”。
志愿者通过云平台可以便捷地报名参加各类志愿服务,需求方也能在平台上快速发布需求信息,实现供需精准对接。目前,全市已组建志愿服务组织近4000个,注册志愿者75.5万人,志愿服务活跃度位居全省前列。
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,他们的事迹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。十堰广泛开展道德模范、身边好人评选活动,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。
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,多年来坚持义务照顾孤寡老人,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;“荆楚楷模”王涛,扎根基层教育一线,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。这些榜样的事迹通过报纸、电视、网络等广泛宣传,市民随处都能感受到榜样的力量。
竹山县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。(资料图)
城乡共建 绘就文明“全域画卷”
文明城市创建,不能只关注城市而忽视乡村,实现城乡共同发展,才能真正绘就文明的“全域画卷”。我市将文明城市创建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,推动城乡同频共振、协调发展。
在乡村,十堰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是一张亮丽的名片。“十星级”涵盖了爱党爱国星、遵纪守法星、勤劳致富星、诚实守信星、孝老爱亲星等十个方面,通过村民自评、互评、群众代表评议等程序,评选出“十星级文明户”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,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已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。
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改善农村面貌的关键举措。我市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、生活垃圾治理、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,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。
在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,曾经的旱厕被水冲式厕所取代,村里新建的污水处理设施使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;街道上垃圾桶摆放整齐,专人定时清理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
同时,我市在乡镇、社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(所),开展理论宣讲、文化演出、技能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,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。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,每周都会举办各类文化活动,村民参与热情高涨。
在城市社区,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。各社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,打造特色文化品牌,举办邻里节、社区文化艺术节等活动,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。在张湾区车城路街道,每年举办的邻里节活动,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,居民们欢聚一堂,其乐融融。同时完善社区服务功能,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、儿童之家等服务设施,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,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。
人民广场上,青年志愿者进行宣誓。
长效管理 巩固文明“创建成果”
文明城市创建成功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为确保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常态化、长效化,我市不断探索完善长效管理机制,巩固来之不易的创建成果。
在城市管理方面,加强对城市环境、交通秩序、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日常监管。城管、交警、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联动,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,通过常态化的监管,保持城市环境整洁、交通秩序良好、市场繁荣有序。
设立市民热线、网络问政平台,畅通市民反映问题的渠道,对市民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和反馈,做到“事事有回音、件件有着落”。同时邀请热心市民参与文明创建巡查工作,形成全民参与、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。
我市将文明创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,探索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“三治融合”的基层治理创新实践。在社区治理中,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作用,通过居民议事会的形式,实现居民自我教育、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。
历经31年的不懈努力,十堰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。如今的十堰,城市环境整洁优美,交通秩序井然有序,公共服务优质高效,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,文明之花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绽放。
站在新的起点上,十堰将继续以赶考的姿态,在文明创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,不断丰富文明内涵,提升城市品质,让文明成为十堰最鲜明的底色、最温暖的名片,书写更加绚丽多彩的文明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