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堰晚报创刊30周年 | 撤县设区 迈向山水之城

07-02 08:57   十堰晚报  

俯瞰汉江畔的郧阳区。图/记者张建波

秦楚网讯(十堰晚报)文/记者 何利

行政区划的调整,承载着区域经济、社会、生态等多维度的深刻变革。2014年12月17日,郧县撤县设区挂牌仪式举行,这一事件成为郧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,标志着郧阳正式开启融入十堰城区发展的全新篇章。

从县到区的转变,不仅是行政区划的调整,更是郧阳区与十堰城区之间一场深刻的双向赋能——郧阳借此实现从县域经济向城区经济的跨越,十堰城区则通过版图扩容与功能升级,加速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。

节假日的武当不夜城人气爆棚。图/记者张建波

山水相依 郧县与十堰的历史渊源与地缘纽带

郧县与十堰的渊源,可追溯至地理空间的天然联结。从地图上看,郧阳区版图呈“蛋清包蛋黄”状,三面环抱十堰城区,与十堰城区的边界线占整个城区边界线的80%以上,距十堰中心城区仅15分钟车程。这种城水相依的地理格局为两地融合埋下伏笔。

历史上,郧阳与十堰本属同源。郧阳古称郧乡,建制历史可追溯至秦代,而十堰作为新兴工业城市,其发展脉络与郧阳紧密相连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国家三线建设布局让十堰成为闻名全国的汽车城,而郧县作为农业县,则长期承担着为城区提供农副产品和生态屏障的功能。这种“工业城市+农业县域”的格局,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显现出发展瓶颈——十堰城区因山地地形限制,93%的面积为山地,建设用地稀缺,而郧县虽拥有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水资源,却受限于行政壁垒,难以充分承接城区的产业辐射。

2012年10月12日,市委、市政府将建设十堰生态滨江新区的大旗授予郧县,首次从市级战略层面明确了郧县与十堰城区的融合路径。彼时开通的十郧城际公交和正在修建的十堰大道(原名郧十一级路),成为两地打破行政壁垒的先行标志。这条全长26.5公里的城际公交线路,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,更让郧县居民首次感受到“市区人”的身份认同。

郧阳区杨溪镇渔村。图/记者张建波

破茧之因 郧县撤县设区的多维动因

郧县能够实现撤县设区,绝非偶然的行政决策,而是基于生态保护、城市发展、民生改善等多重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。

汉江干流流经郧县136公里,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涵养水源、净化水质的核心区域。在撤县设区前,郧县作为农业大县,过度依赖土地的生产方式导致植被破坏和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。据环保部门监测,2010年前后,汉江郧县段的总磷含量一度接近临界值。撤县设区后,通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,汉江沿岸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2万亩,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5.5%,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。

更重要的是,撤县设区实现了水质管控层级的提升。十堰市级财政对汉江流域污染防治的投入从2014年的1.2亿元增至2023年的4.8亿元,统一规划建设的16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32个村级垃圾中转站,形成了覆盖全流域的生态保护网络。

郧县因丹江口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,累计淹没土地22万亩,搬迁移民21.8万人,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。搬迁后,移民人均耕地不足0.5亩,且多为山地薄田,就业渠道狭窄成为影响库区稳定的突出问题。

撤县设区后,依托十堰城区的产业优势,郧阳区在茶店镇规划建设了移民就业产业园,引进汽车零部件、电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32家,直接吸纳移民就业8000余人。

香菇小镇的崛起正是这一政策的典型成果。这个位于柳陂镇的移民安置点,通过“政府+企业+合作社+移民”的模式,发展香菇种植大棚2000个,年生产香菇1.2万吨,带动1200户移民户均年增收3.6万元。“以前靠种地年收入不到一万元,现在在香菇厂上班,加上土地流转费,一年能收入四万多元。”移民李正国的账本,折射出撤县设区给库区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。

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,十堰城区长期面临“发展空间不足”的困境。郧县撤县设区后,十堰城区版图面积增加到5056平方公里,建成区面积扩展至100平方公里,相当于为城市发展打开了“新空间”。

往返市区和郧阳区的城际公交极大便利了市民出行。

郧阳蜕变 从县域经济到城区发展的跨越

撤县设区近十年来,从经济数据到城市面貌,从产业结构到民生福祉,郧阳这座曾经的农业县正在完成向现代化城区的华丽转身。

如今的郧阳区,宽阔的郧阳大道上车流不息,沧浪洲汉江大桥如长虹卧波,沿江而立的高楼与粼粼波光相映成趣。撤县设区后,郧阳实施“一江两湖四区六镇”城市发展战略,建成区面积从2014年的15平方公里扩展到如今的60平方公里,扩大了4倍。

城市功能的完善体现在细节之中,十郧城际公交从1条线路增加到5条,日均客流量从2000人次增至1.2万人次;区人民医院新院区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使用,医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。“现在去城区,坐公交车半小时就到,孩子上学能享受到和市区一样的教育资源。”郧阳新天地小区的居民王女士感慨道。

郧阳的蜕变并非以牺牲生态为代价,而是走出了一条“生态产业化、产业生态化”的新路。在郧阳岛,昔日的荒滩已变身旅游景区,每年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;在柳陂镇,废弃的采石场经过生态修复,成为网红打卡地龙韵村,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从事乡村旅游。

郧阳区的生态优势正转化为发展优势。依托100平方公里的水域资源,郧阳引进武当不夜城、子胥湖欢乐嘉年华等文旅项目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在这里得到了生动实践。

十堰重塑 从山城到山水之城的跨越

郧县撤县设区,对十堰城区的影响同样深远。这场变革不仅拓展了城市空间,更重塑了城市功能,加速了十堰从山城向山水之城的华丽转身。

郧阳的加入,使十堰城市空间结构从“单中心”向“多中心”转变。这种格局调整带来的直接效益,是城市承载能力的大幅提升,人口集聚效应初步显现。

更重要的是城市形象的重塑。依托郧阳100平方公里的水域资源,十堰首次具备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条件。如今,从十堰主城区沿汉江而上,沧浪洲生态湿地、郧阳湖国家湿地公园、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串珠成链,形成了100公里的沿江生态景观带。

郧阳的产业转型与十堰的产业升级形成了良性互动。作为十堰“一主四优多支撑”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郧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、生态文旅产业与主城区的汽车制造、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互补发展的格局。

这种协同效应还体现在创新资源的整合上。依托十堰主城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,郧阳建立了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合作共建了新能源汽车研究院,形成了研发在城区、转化在郧阳的创新链条。这种分工协作,让十堰的产业竞争力得到了整体提升。

撤县设区后,十堰的城市辐射力显著增强。通过郧阳这个“北大门”,十堰与豫陕渝毗邻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,形成了以十堰城区为中心,辐射周边200公里的经济圈。在交通格局上,郧阳的加入让十堰成为鄂西北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。

双向赋能 变革中的民生图景

撤县设区带来的最大红利,最终体现在民生改善上。这场变革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,更深刻影响了两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机遇。

郧阳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,是撤县设区最直观的民生成果。十堰城区居民也从这场变革中受益。郧阳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新兴文旅项目,为城区居民提供了更多休闲去处。每逢周末,前往郧阳子胥湖、龙韵村的自驾游车辆络绎不绝,带动了城区汽车租赁、旅游服务等行业的发展。周末带家人去郧阳玩,已成为很多十堰人的生活常态。

撤县设区后,十堰城区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加速向郧阳延伸。在医疗领域,十堰市太和医院、人民医院在郧阳设立分院,开展远程会诊、专家坐诊,郧阳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服务。十郧城际公交的发展历程,是两地生活融合的最佳见证。公交网络的扩展,见证了两地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的加速融合,许多郧阳居民选择在郧阳居住、在城区工作。

商业的融合同样迅速。十堰城区的商超、餐饮品牌纷纷入驻郧阳,郧阳的特色农产品也通过城区的商业网络走向全国。

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回望,郧县撤县设区这场历时10余年的变革,已深刻改变了郧阳与十堰的发展轨迹。但这并非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根据《十堰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年)》,郧阳将进一步发挥“城市客厅”功能,与主城区共同构建“一主三副”的城市空间结构。这场始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变革,正在演变为一场深刻的城市文明进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