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堰晚报创刊30周年 |满城墨香气万家读报人

06-30 09:03   十堰晚报  

秦楚网讯(十堰晚报)

在十堰这座山水相依的城市里,总有一抹墨香浸润岁月,翻开已经创刊三十载《十堰晚报》,铅字里藏着城市变迁的密码、百姓生活的温度。连日来,记者走访多位与晚报相伴数载的忠实读者,聆听他们与这份报纸之间那些跨越时光、温暖人心的故事。

张道香经常根据十堰晚报微信推送的景点去游玩。

“新闻报料奖,我可拿了不少” 

6月28日,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张湾区红卫街道红河社区光明新村张道香的家中,67岁的她坐在藤椅上,说起与《十堰晚报》的故事,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,眼中满是自豪。

“每次一看到新鲜事,我就第一时间给十堰晚报新闻热线打电话,报料奖可拿了不少呢!”张道香笑着说,语气里透着满满的成就感。从2005年起,她开始订阅《十堰晚报》,这一订就是20年。

张道香不仅是《十堰晚报》的忠实读者,更是一位热心的新闻报料人。她回忆起四五年前的一个场景:“那天,一辆大卡车不慎开进我家附近河道中,我当时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。”张道香一边说,一边比划着,“我立刻拨打8110110报料,同时赶紧拿起手机,从不同角度拍摄照片和视频。”

当记者赶到现场,看到张道香拍摄的素材,对她的新闻敏感性赞不绝口。“记者说我拍得非常好,把我夸得美滋滋的。从那以后,我就更有劲儿了,只要遇到有意思的事儿,都想着第一时间告诉晚报。”张道香说。

除了报料,《十堰晚报》也是张道香和老姐妹们生活中的“导游”。“十堰晚报微信公众号介绍的北京南路格桑花海、西沟向日葵花海、回龙荷花塘……服务性都特别强。”她兴奋地说,如果不知道去哪儿玩,看十堰晚报微信公众号就对了。

“每次一看到这些推送,我就赶紧在老姐妹群里吆喝,约着大家一起去拍照打卡!”张道香开心地说,“退休后,我们最喜欢出去玩,在花海里拍照,玩得可开心了,回来后还在群里分享,都说晚报推荐的地方太赞了。”

20年来,《十堰晚报》早已融入张道香的生活。“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拿到报纸,坐在阳台上慢慢翻阅,了解咱十堰的大事小情,感觉特别踏实。”张道香说,“我会一直支持晚报,和晚报一起见证十堰的发展变化!”(文、图/ 记者 张婧)

胡月德是《十堰晚报》的忠实读者。


“我是《十堰晚报》的老粉儿” 

今年78岁的胡月德,1969年踏上工作岗位,从一名教师起步,2007年从东风公司散热器厂行政科退休,一生钟爱读书、看报、学习。6月27日,记者在张湾区红卫街道凯旋社区永光新村的胡月德家中看到,餐桌旁厚厚一摞《十堰晚报》,胡月德说这是他每天爱不释手的精神食粮。

“我是《十堰晚报》的老粉儿!”胡月德笑着说,他们那个年代有 文 化的人少,他年轻时读过书,特别想当记者。现在,他特别关注晚报的“微心愿”活动报道,还有帮助困难学生读大学的故事,常常让他感动不已,“看着孩子们能圆大学梦,真好!”

平日里,《十堰晚报》健康版是胡月德的心头好,“这里面讲怎么吃药、如何搭配营养,还有《老年周刊》,对我们老年人来说,真是太实用了!”

回忆起与晚报的趣事,胡月德兴致勃勃。有一次,他在六堰偶遇卖报的小记者,灵机一动,现场编了段顺口溜:“卖报卖报,十堰晚报。大小新闻,都有报道。不读书不看报,提起啥事不知道,天天坐那儿瞎胡闹。”俏皮又押韵的话语,体现出他的智慧与幽默。

“我每天必看央视《新闻联播》,但最爱的还是读报。”胡月德感慨,“现在大家都爱玩手机,可我觉得看手机伤眼睛又伤颈椎,还是报纸拿着顺手。”

胡月德常和老同事、老邻居分享晚报上的新闻,大家经常在小区凉亭围坐在一起,畅谈生活点滴,丰富晚年生活。这份跨越岁月的“报缘”,早已融入胡月德的生活,成为他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(文、图/ 记者 张婧)

罗起梅在翻阅《十堰晚报》。


“记者跑现场的速度真快”

《十堰晚报》创刊30周年之际,82岁的老读者罗起梅女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。这位在十堰老街土生土长的人,用一段跨越30年的订报故事,编织出一份地方媒体与城市居民的深厚情缘。

“1995年《十堰晚报》创刊,我们家就订了这份家门口的报纸。”罗起梅回忆道,退休前在居委会工作的20年里,报纸是她了解政策、沟通邻里的重要窗口。“那时候《十堰晚报》订报一年135元,在当时可是笔不小的开支。”她笑着说,家里几个孩子如今都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,这与家庭中“重视 文 化、关注新闻”的氛围密不可分。

罗起梅透露,过去每天最热闹的场景就是邻居们围坐在她家客厅听她读报。“楼上楼下的老头老太太不识字,每天都来问我‘今天报纸说了啥’,我就把国内外大事、家长里短都念给他们听。”这份分享的热情,让她家成了社区里的“新闻中转站”,也让《十堰晚报》成为连接邻里情感的纽带。

在30年的读报生涯中,最让罗起梅难忘的是1998年前后通过《十堰晚报》寻回迷路幼童的经历。“那时我妹妹的孙子在幼儿园上学。”她回忆道,那天放学后,老师因忙于照顾其他孩子,不慎将她妹妹的孙子锁在园内。“家长发现孩子没回家时都急疯了,我儿子突然想起‘找晚报记者试试’。”

接到求助电话后,晚报记者一方面联系幼儿园核实情况,另一方面通过当时的读者热线扩散消息。“记者不到半小时就赶到幼儿园,拿着孩子的照片帮忙查找,最后在幼儿园的厕所里找到吓得直哭的小家伙。”罗起梅至今仍记得,“当时记者跑现场的速度比啥都快,真是把老百姓的事当自家事在办。”

罗起梅指着桌上叠放整齐的《十堰晚报》说,如今她最关注《老年周刊》和《晚报红娘》栏目。

谈起对《十堰晚报》的期待,这位八旬老人连用三个“贴近”表达心声:“要贴近群众生活、贴近民生需求、贴近时代变化。”她笑着说,自己现在仍在劝身边老友订报,“这么好的‘民生窗口’,可不能断了联系。”

从1995年的一纸风行到2025年的融媒转型,十堰晚报陪伴十堰人走过三十载春秋。正如罗起梅所言:“这份报纸不只是新闻纸,更是咱们老百姓的‘贴心人’。”(文、图/ 记者 潘世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