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点关注 | 《十堰晚报》:一路山海一路歌

06-30 08:51   十堰日报  

秦楚网讯(十堰日报)记者 郭应均

卅载光阴弹指过,未应磨灭是初心。创刊于1995年7月1日的《十堰晚报》,即将迎来30岁生日。从一纸风行到融媒矩阵,变的是传播形态,未曾改变的是为民初心与创新基因。

创刊初心:扎根人民,与城同行

1995年7月1日,在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背景下,《十堰晚报》由原《十堰日报》改版而来。创刊号发刊词《扎根人民群众办出晚报特色》明确办报方向——扎根群众、贴近民生。为贴近群众、服务读者,编辑部全体员工走上街头售卖创刊号。

1995年7月1日《十堰晚报》创刊号。

此后三十年,晚报人始终秉持“办市民有用的报纸,做读者贴心的报人”宗旨,将民生情怀融入血脉。这种与人民同行的精神,使晚报自诞生便深深扎根十堰大地,与城市同频共振,赢得读者信赖。

一纸风行:改革创新,引领风骚

创刊初期,《十堰晚报》仅是一张四开小报,转型之路困难重重。1998年发行量一度萎缩至数千份,年广告收入仅30万元。为扭转颓势,十堰日报社党委果断决策,对晚报实行“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、自我发展、放水养鱼”政策,在人、财、物管理和经营决策上赋予充分自主权。

2000年起,晚报从办报、用人、分配、发行、广告五大环节构建适应市场竞争的机制。在用人方面,晚报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、新人逢进必考、末位淘汰制;在分配上,晚报推行“零基础工资”与“二次分配”模式,让收入向一线和优秀人才倾斜;建立科学的广告创收机制。改革使晚报经营步入良性轨道。

2010年4月16日,《十堰晚报》推出全国首份3D报纸。

轻装上阵的《十堰晚报》,坚持“新闻立报、人才兴报、经营强报”战略,不断整合资源、塑造品牌。适逢都市报蓬勃发展的“黄金十年”,《十堰晚报》开启腾飞之路。它勇于突破,敢于“尝新”,开通24小时新闻热线,购置采访车,使记者到达新闻现场速度超过110、120;在全省市州中率先推出彩印、全彩印刷;2000-2019年先后改版五次;发行十堰首份《号外》、出版中国首份3D报纸、举办全省最大规模巨型报展、推出全国首份荧光报等;承办上海国际模特大赛中西部赛区总决赛、创刊十周年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,创下多项十堰纪录。同时注重舆论监督和民生报道,创刊号即设《记者在你身边》栏目,明确“本栏目不接受赞助”,彰显监督勇气。“热电厂‘开口’说开口费”“牛血变鸭血”等一批舆论监督报道至今令人津津乐道。多年来,晚报推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,累计获得各级新闻奖项近千件。其中,精心策划的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特刊《大江北去》荣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,并入围中国新闻奖候选名单。经多年拼搏,晚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,影响力不断扩大,跻身全省市州晚报第一方阵,当选中国晚协常务理事单位。

融合破茧:报网一体,多元发展

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,为应对新媒体浪潮冲击,晚报主动求变。2016年1月,十堰日报社以报网合并的方式开启全面融合之路,将旗下《十堰晚报》与秦楚网进行整合。通过实施机构整合与流程再造,组建全媒体编辑部,采用“一套班子、两个品牌”运作模式,在采编、发行、广告、产业等多个领域实行一体化管理。这种模式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,最终构建起“媒体+电商+产业”的全媒体传播格局。

在融合转型中,晚报压缩纸媒刊期版面,精简人员,同时强化本地新闻,让报纸的“十堰味道”更浓,并大力拓展新媒体业务。为顺应移动互联网趋势,2014年3月开通《十堰晚报》微信公众号,策划开展“最美系列”线上评选,当年粉丝量增长10倍、创收近200万元;2017年11月微信粉丝突破100万,年创收总额首次超千万元。目前《十堰晚报》微信公众号粉丝达183万,影响力长期稳居全国地市媒体前列;《十堰晚报》抖音号粉丝630万,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,位列全省市州媒体号前茅。

晚报大胆跨界经营,发展电商、文旅、会展、文创等产业。旗下湖北小蜜蜂电子商务公司探索“媒体+电商”模式,将十堰优质农特产品推向全国,两获商务部电商示范企业称号;湖北当当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探索“媒体+文旅”模式,承办多个国家级、省级活动,成为十堰首家5A级旅行社。此外,百事通公司专注会展领域,智谷公司深耕高端文创开发,秦楚网络公司输出技术,十堰日报文化产业园吸引众多企业入驻并获评“全省示范”。晚报成功承办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十堰年会、“世界水日”国家级活动、原创歌曲征集大赛等高端项目。通过“媒体+电商+产业”模式,晚报将影响力转化为产业动能,打造独具特色的媒体融合“十堰样本”。

向新而立:破圈跨界,再创辉煌

站在创刊30周年的新起点,《十堰晚报》以守正创新谋划未来融媒发展之路。坚持“内容为王”,深耕本土、服务大局,创作更多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有品质的新闻。顺应“移动化、视频化、年轻化”传播趋势,深化“新闻+政务服务商务”运营模式,在客户端、短视频、直播等领域持续发力。优化“十堰头条”新闻客户端和“云上十堰”政务客户端功能,打造集新闻、政务、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。技术上拥抱人工智能,探索“媒体+AI”应用,提升新闻生产传播效能,将正能量转化为大流量。

经过三十年的发展,《十堰晚报》从单一纸媒跨越到全媒体矩阵和融媒平台。

晚报正积极拓展媒体新边界,向智库型、服务型媒体升级。2024年,十堰日报社启动“武当智库”建设,发挥媒体“上情下达、下情上达”优势,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建言献策。智库已在“引客入堰”“产业发展”“乡村振兴”“共同缔造”等领域开展课题研究,助力十堰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。同年创建汉江舆情研究院和“幸福里·十堰社区联盟”。通过这些举措,《十堰晚报》正从传统新闻机构向“媒体智库”和社区治理服务平台延伸,以更丰富的功能融入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。

如今的《十堰晚报》早已超越报纸形态,是微信、抖音、直播、海报、H5、VR的集合体,是论坛、AI工坊、内容共创平台、情感共鸣空间,是“十堰头条”,是“云上十堰”,成为全媒体矩阵和融媒平台。支撑这个矩阵的晚报人,已成长为掌握多项技能的全媒体人才。

展望未来,《十堰晚报》将弘扬创刊三十年精神品格,在守正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。正如十堰日报社党委书记、社长雷勇所言:“三十而立,三十而砺,我们将始终以纸为根、以步为量、以心为笔、以梦为马,矢志不渝创造属于《十堰晚报》新的无限可能”。在媒体深度融合大潮中,《十堰晚报》必能续写新的辉煌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