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城宾馆:十堰没有人不知道它

06-30 08:48   十堰晚报  

即将进行改造的车城宾馆。

秦楚网讯(十堰晚报)文/记者 赵清 图/记者 张建波

6月中旬,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在官网公示车城宾馆改造方案,引发市民对这座承载时代印记建筑的广泛热议。

在张湾区青年广场巷4号,车城宾馆如同一枚锈迹斑驳却依然闪亮的齿轮,咬合着东风公司与这座城市的命运。从1969年“红卫地区建设总指挥部招待所”的砖瓦初垒,到四星级饭店的鎏金招牌,半个多世纪里,它见证了二汽的崛起,承载着无数东风人的豪情与荣光。

建设者:“虽然条件差,但大家干起活来是真舍得出力”

“我带你到宾馆里边转转。”6月27日上午,74岁的潘爱国带着记者从被围挡封闭的车城宾馆大院门口进入。他退休前是宾馆的工会主席,既是宾馆发展的见证者,更是很多事件的亲历者。

“右侧是‘八角亭’,1985年兴建,整体为圆形,屋顶采用亭式波浪斜角造型,有八角,故称‘八角亭’,1987年7月启用。”潘爱国介绍,这个地方是一个小会议室,配置齐全,庄重典雅,可容纳60余人,是东风公司诸多重大决策、高层活动和外事洽谈的见证地。

“当年从郧县(现郧阳区)邓湾码头用板车朝十堰运材料,中午我们推着板车去送饭。最开始就是干打垒的一个食堂和一个招待所,后来经过不断建设才有了配套设施。”85岁的退休老人梁光明,住在古台小区38号楼50多年。他1969年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二汽总厂(现东风汽车公司)行政处,负责生活资料采购等事宜,而招待所归行政处管。

“那时真的好艰苦。公共卫生间用的还是芦席篷。”梁光明说,虽然条件差,但大家干起活来是真舍得出力,谁都不愿意在办公室值班,纷纷要求到工地去干活。

“建3号楼的时候,我还抬过石头、搬过砖呢!”1939年出生的李秀英接过话头。她来到二汽后,参与了车城宾馆1—3号楼的建设,后来到襄阳工作了几年,1975年回十堰后就在宾馆食堂工作,一直到退休。

1969年,车城宾馆与东风公司一同诞生,从“红卫地区建设总指挥部招待所”起步,成为东风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。

工作者:“这里每个地方都带着东风文化元素”

“十堰车城宾馆源自东风的文化底蕴,拥有各类典雅客房,设施齐全。室外则青山环立,如置天然氧吧。东风食府倾力烹制各式粤、鄂、川菜肴,让您体验一系列味觉享受。酒店还设有酒吧、商务中心、烧烤、棋牌室、乒乓球室、健身室、KTV等各类配套设施,满足您的多样需求。”这是车城宾馆网站外宣推介词,体现追求精致细节的服务理念。

“从宾馆的楼栋命名就能看出我们对东风文化的追求。”潘爱国介绍,宾馆一号楼名为“东风阁”,是最早的行政接待楼,虽然只有5层,但设施设备齐全;二号楼原来是接待合作商和客户的专用楼,现在由东风公司区域管理中心办公使用;三号楼名为“神龙阁”,是后来新盖的7层楼,也是后来的主要接待用房;四号楼为“将军楼”;五号楼名为“东风食府”,主要是餐饮等配套设施。

“因为喜欢车模,我成为宾馆车文化展墙的责任人,也让我在车模这条路上走到现在。”1971年出生的孙玉琳是典型的“东风二代”。1990年,她被招进车城宾馆餐厅部,因为父母都是东风公司职工,遇到纪念活动发车模,家里就有双份。后来,她把多出来的几个东风车模,寄存在宾馆门口的小卖部,如果遇到有人喜欢也可以出售。这事后来被领导知道了,在车城宾馆准备申请四星级旅游饭店时,就安排她负责东风汽车车模文化墙布置。

“我在各小区张贴收购东风车模的小广告,还真起了大作用。”孙玉琳回想起那时的经历仍回味无穷。因为有宾馆领导“无论花啥价钱也要把事情办好”的要求,她最终顺利完成东风汽车模型文化墙的展品收集和布置,为车城宾馆顺利荣膺我市城区首家国家四星级饭店出了力。

“真心希望带着我的东风系列车模,展示在改造后的新宾馆里。”这成为孙玉琳最大的心愿。

东风人:“以前到这儿吃饭,还真得‘有身份’”

老职工李秀英的相册里,存着1985年大儿子的婚礼照片:背景是车城宾馆苏式拱廊,婚车是刚下线的 EQ140,“当时想借宾馆会议室举办婚礼,主任说‘东风人结婚就是自家事’,免费提供小礼堂,本来计划四桌,结果只用了三桌。”回想起那个时候,一般人还真的不好申请到举办婚礼的机会。

“我还清楚记得当时是因为公干,第一次到车城宾馆吃饭。”63岁的杜伟回想起1986年春节前,在专业厂上班的他因为参加总厂的文艺汇演,结束后总厂团委的领导说“今天带你们吃点好的”,结果一帮年轻人就被领到车城宾馆的包厢里。

“看着一桌子天南海北的特色菜,我真不敢想象在大山里的十堰还能有这样的消费段位!”在部队大院长大、也算见识过“大场面”的杜伟,笑谈第一次到宾馆吃饭的情景。虽然后来他成为宾馆里的常客,隔三差五就带着一帮好哥们儿来打牙祭,但都不及第一次去的时候震撼。他的大女儿毕业后,到车城宾馆客房部前台上班。

“听女儿讲,有时候遇到有人手上拿着一把奥迪车钥匙,炫耀着说‘开房’,但被她笑着说‘请出示介绍信’一句话给整不会了。”杜伟的笑容里,掩饰不住那种自豪。

当新中式的玻璃幕墙即将覆盖苏式红砖,这些记忆恰似宾馆老楼里那架永不停摆的座钟——它的齿轮或许陈旧,但每一声滴答都在丈量着从大山深处驶向世界的中国汽车工业史。正如潘爱国所说:“宾馆可以改建,但当年我们砌进墙里的那股子劲儿,该永远留着。”